您现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建设 >> 教学成果 >> 正文

[教学成果国家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来源:【教务科 】 更新时间:【2009-03-23 00:00:00】 阅读:【】次

成果名称: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张昌民  李建明  刘绍平  孙首臣  刘学锋

获奖等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时间:2001

 

一、成果主要内容

   本项目系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石油行业类主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之子项目,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同时还是湖北省教委立项的6个教研项目系列成果。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为: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现代工程教育理论指导改革研究与实践;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根据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了22项次配套子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一)人才培养改革背景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及项目组主要成员的国外考察调研,对国内外相关地矿类专业及教学系部的管理体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地学教育研究、大学排名与评估体系等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及对比分析,完成了《美国高等地学教育考察报告》等阶段成果报告,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与认识。

(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等的研究,构建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给个要求,设计了新的教学计划,新教学计划具有如下特色:(1)体现了整体优化的原则,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总学时下降至2459学时情况下,拓宽了基础教学,保证了自然科学和主干课程的教学比例,增强了人才的适应性;(2)按人才素质类型设置了系列模块限选课,鼓励个性发展,为优秀生设置了模块课;(3)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了地面与地下地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课内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为提高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能力,在教学计划中落实了外语、计算机教学不断线。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以高等教育理论为依据,采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构建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框架。隐性教育包括第二课堂及导师制,显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地球科学基础、工具类系列、专业类系列、军事体育课程及实践教学系列。在选修课中设置了油气勘探与开发方向、固体矿床勘查方向及水文环境与工程地质方向三个系列课程,使专业口径大大拓宽。

    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上,通过本次改革,新建了工程力学、技术经济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14门课程,新编了课程教学大纲。重点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5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在各课程的教学进程中,注重启发式、导学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及综合能力的测试。在教材建设上,一方面引进优秀教材,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组织教师编写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教材《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等公开出版教材2部及《油气地质学新进展》等院内教材3部。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重组上,以重点课程的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完成了《沉积岩石学》(院级优质课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等多门课程的院、系两级重点课建的建设。在教学手段上,引进了一批国内有关高校成熟的CAI课件,自行研制开发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CAI课件。

(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加强以学生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主要开展了下列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1.优化整合,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整合,将原单独设置的地史、沉积相、构造地质实习合并为综合地质实习,将油矿地质实习和开发地质实习合并为油田地质实习,增设了电工电子实习和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实习周数由95级的33周增加到目前的39周,形成了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创建了长江三峡地层标本长廊校内实习基地及湖盆沉积模拟校内实习基地。为了将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的长江三峡地区大量的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资助下,在校园内创建了长江三峡剖面微缩工程——长江三峡地层标本长廊校内实习基地。该基地建设的主要成果有:(1)长48m240对太古界至第三系标本组成的“U”字形标本长廊。(2)一套共计1000余块的室内陈列标本及配套的岩石薄片。(3)学术研究报告——《长江三峡剖面岩石学、沉积相及演化史研究》。湖盆沉积模拟校内实习基地是以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湖盆沉积模拟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而建立的一个新型沉积学校内实习基地。该教学基地建设包括两部分成果,一是现代化的实验条件建设,包括模拟构造作用的活动底板控制系统、高精度砂体面形检测分析系统及储层结构与地质剖面真彩色图象处理系统等。二是供师生参观学习的各种类型沉积模拟实验的影象、数据系统,直接服务于教学。

3.新建了综合地质实习和油田地质生产实习两大校外实习基地。新建了集构造地质、地史沉积相实习于一体的湖北松宜综合地质实习基地和集油矿地质、开发地质实习于一体的河南南阳双河油田生产实习教学基地。已成功地开展了两届学生综合地质实习和三届学生油田地质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

    (五)配套改革措施研究

主要进行了下列配套改革探索:(1)开展了导师制的探索。(2)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改革。包括提早一年进入毕业设计、改革毕业设计征题、审题与选题的方法步骤、开展争优争异答辩等。(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以专业教育为目的的系列专业思想教育活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地学之光”系列讲座等系列科技活动;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人文艺术活动,如以荆楚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活动和成立读书协会,开展读好书活动等。(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开设专题的教育思想讲座,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教改研究,从不同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

三、创新点

(一)采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主题词:培养模式)。

(二)为了将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的长江三峡地区大量的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校园内创建了国内唯一的长江三峡剖面微缩工程—长江三峡地层标本长廊校内实习基地。(主题词:地层标本长廊)。

(三)创建了国内唯一的活动底板控制的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主题词:湖盆沉积模拟实验)。

(四)通过优化整合,建立了地面与地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主题词:实践教学体系)。

(五)在人才培养背景研究及国外地学教育比较研究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地学比较教育研究(主题词:地学比较教育)。

四、应用情况

项目组坚持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成果的应用。研究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98级起已实施三届;创建的长江三峡标本长廓、湖盆沉积模拟和石油科技博物馆三个校内实习基地已完成了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三个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共2000多人的实习和近5000名全院各专业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新建的综合地质实习基地、油田地质生产实习基地已完成了资源勘查工程等三个专业的实习任务;新编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教材已在四所石油高校中使用,其它几本新编教材已在本院使用三届;研制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CAI课件已在教学中应用。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在大学英语四级过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本专业学生成绩在院内名列前茅,有2名学生获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5名学生获省优秀科研成果奖。长江三峡地层标本长廓的建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高度评价,16名两院院士为其题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每日电讯等十余家传媒机构进行了宣传报道。三大校内实习基地已成为加强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系统配套改革也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