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建设 >> 教学成果 >> 正文

[教学成果省级]《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信息来源:【教务科 】 更新时间:【2009-04-27 00:00:00】 阅读:【】次

成果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成果完成人:林小云  陈恭洋  王振奇  刘 建  尹太举

获奖等级: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时间:2009

 

高等教育改革是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必然,其关键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 )明确指出,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122日,教育部财政部继续下发有关“质量工程”的相关文件,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省品牌专业和地质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石油地质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适应石油工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必须在专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的改革,而课程建设是进行这种改革的基础。该精品课程2004年立项建设,成立了由林小云任课程负责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开展精品课程建设。2006年验收通过,授予校级精品课程称号。2007年荣获湖北省精品课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是: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为主,在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下,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条件,依托科研的优势,加强学生实际动手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将师资队伍建设、知识传授、学生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促使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建设总的目标为:优化课程结构,夯实学科基本理论,拓宽专业信息,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高素质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优秀教学团队;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动力,建设一流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软硬件环境,保持一流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应用型大学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主导,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热心教学、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保证。

课程建设之初,课程小组成员6名,主讲教师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获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1人,助理工程师1人。课程组成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实验员学历偏低。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现有教师的培训等,使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高职称比例增加。目前,课程组成员9人,主讲教师8人,实验员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人、本科、专科各1人,具有研究生学位师占教师比例达87.5%,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75主讲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工)6人,高级职称比例达100%;高级职称教平均年龄42.8岁,年龄结构合理,形成合理梯队。

二、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教学内容的选择始终是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的和要求,以及目前该学科发展的形势,合理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为适应勘探的实际需要,增加石油地质学研究新进展的内容,加强对油气藏形成条件实际应用分析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要求,资工专业从2005级开始实验增加到10学时,并增加一周的课程设计。将教改、教研、科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引入教学,增加信息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从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出发,遵循经济可行的原则,考虑石油地质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利用现有仪器和设备,对实验实习内容进行选择和改革,以期达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在充分调研国内主要院校同类专业课程内容、实验设置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按照现行高等教育基础教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从培养学生适应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工作的需要出发,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实习内容设置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三、完善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包括教学文件资料、教材、实践教学、网络条件等方面。

在选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基础上。根据多年来课程组成员的专业积累,选用或编写了辅助教材及扩充性资料,同时参编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地质学》。根据实验项目的设置和增加实际材料分析的教学环节,重新制作适应授课内容的CAI课件,课件全部内容已经在精品课程支撑网站上可供学生自学使用。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改革实验习作教学方法,将实际操作和成藏模拟演示融为一体。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逐渐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油气地质实验室,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的建设投入按计划还在不断地增加。除此之外,有国内各油田的原油样品、干酪根显微组分镜下照片8套、储集层铸体薄片照片8套;教学幻灯片和投影胶片各二套、CAI课件;油气田地质教学图示长廊、油气藏物理模型展厅等。学生利用综合地质实习和油气田地下地质实习,掌握野外和现场地质工作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增加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合,通过对研究区资料的阅读、地质现象观察、描述、分析、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训练,从而获得对研究区的地质发展史的全面认识,为今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教学手段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研制和建设了CAI教学课件和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了生动、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的融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阅读相关CAI课件,通过电子邮件和答疑与教师进行交流,进行课外自学和复习。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课程综合性强和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的特点,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培养,进行课堂和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采取:

1、跟踪石油发展、结合实际激励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真正接触到“油味”的第一门课程,因此我们在授课内容上除了基本理论和原理的讲授外,还跟踪国内外石油工业的发展,介绍国内外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学生认清形势,提高学习兴趣,从中领略石油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

2、改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

传统的专业课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而板书的环节也造成课堂提供的信息量少等弊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改革: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各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觉课堂教学不再抽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提问、课程讨论、学生查阅资料编写读书报告、撰写科技小论文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达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目的。③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就其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撰写科技论文,并通过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宣读,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融于一体,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3、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科研合作的团队精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实践课,不能按章节分开孤立地来讲授,要贯彻各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之间地有机联系,有意识地促使学生的思维链条走向系统和综合,掌握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方法。“实践出真知”,课堂的传授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综合研究的涵义,在课程学习过半或后期,将学生分为若干科研小组,分头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工和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份完整的科研报告,挑选优秀者进行演讲。这样不但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训练了科研工作中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爱专业的思想。

五、教学研究促进课程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和业务能力的学习,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关键。在课程建设的同时,课程组成员积极开展和参加有关的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将课程建设与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和矿产普查与勘探创新学科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获得多项教学研究奖励,“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课程组成员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近10,公开出版教材一部,参加编写教材二部。

六、科学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

课程组成员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973、中石油公司、中石化公司、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横向科研项目近50项。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出版学术著作10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长江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2005年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2006年和2007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8人次。

科研成果的取得,不但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通过将科研成果及其他相关的前沿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介绍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使学生增强了自豪感和巩固了专业思想,对前途充满信心。

七、课程特色鲜明,建设效果显著

1、课程特色及创新

课程建设以来,以“合理整合课程结构,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益”为主要原则,强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建设力度,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研究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适合油田发展的人才。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形成了本课程教学的特色,并在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方面具有创新。课程特色具体表现在:1)充分利用以学院为整体建设的油气地质实验中心等实践教学资源,重新设置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习作教学方法,将实际操作和成藏模拟演示融为一体。(2)借助基础课程综合地质实习的优势,将地质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进行野外观察,增加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发挥教学团队科研实力的优势,将科研中的创新、严谨求实的精神引入课程教学,开设科技阅读、撰写科技小论文等课外教学活动。

2、教学效果

通过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不断建设、完善、补充,使该门课程受到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校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该专业毕业生也得到了油田等企业用人单位和相关专业院校的好评。

该课程历年学生及同行对主讲教师讲课的评估值高出全校平均值,近几年来,主讲教师有1人获校首届教学突出贡献奖、1人获校优秀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0人次获校教学质量优秀奖、12人次获院级教学质量优秀奖。该课程作为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近几年来,资工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专业课成绩平均优良,考研上线率高。相关单位和院校对本课程的教学都给予了肯定。

学生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石油地质有关的科技活动,撰写科技小论文,在校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上提交多篇相关论文,并且获得校级各类奖励,获奖论文在公开刊物发表,这都充分地证明了本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科研合作精神的教学特色。

综上所述,该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实践教学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经过两年的建设,2007年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