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建设 >> 教学成果 >> 正文

[教学成果省级]经济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来源:【教务科 】 更新时间:【2009-04-27 00:00:00】 阅读:【】次

成果名称:经济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黎东升  邵书慧  周中林  姜学勤  李炳莲

获奖等级: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时间:2009

 

 

本项目为2005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50277 ),经过4年的研究与实践,于200810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认为“课题研究成果完成了既定目标,应用效果好,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现将本项目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所做的相应工作

1、文献研究与实际调查相结合

1)整理了全国50多所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经验材料、教改方案、教改论文等资料;同时收集了美国、英国、德国等国部分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等资料;还收集了近10年来3个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方法随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的资料。

2)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广泛深入的实际调查。一是向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所著名或知名高校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发出问卷,就经济类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新情况作了调查;二是向省内外85个经济类本科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发出问卷,就实际工作对毕业生的客观要求和毕业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等进行了调查;三是向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历届本科毕业生发出295份问卷,就毕业后择业、工作的适应性及实际感受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出建议;四是向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在校学生发出问卷211份,就现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提出意见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进行现场调查。

2、研究与应用相结合

采取了边研究、边应用,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以长江大学经济学院3个本科专业为实践点,将课题研究与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省级学位点建设及实际的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指导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学科与学位点建设、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修订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改革,并付诸实施,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二、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

研究成果具体反映在课题总体报告和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之中,简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在总结经济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基于学科大类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根据经济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缺乏特色与个性,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适应性,与实践脱节严重等,在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的背景下,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都需要重新研究。通过对全国53所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查与研究,结合长江大学办学定位及经济学院长期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基于学科大类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应是:主要面向行业部门和基层企事业单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经济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农业科技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国际贸易基本技能和农业经济管理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涉外贸易机构、各类企业和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济发展政策研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实务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而且,经济类本科专业人才要与经济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形成明确的分工,即经济类本科人才主要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大类培养复合型人才

按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就是“学程分段、专业分流”。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依据自身情况,采取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多专业方向等方式。

1)依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在现有专业资源受限、原有专业就业不佳的情况下,为提高专业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面,必须对原有专业进行再造,即在原有专业内部按就业需求设置若干专业方向模块,学生可在完成公共课、学科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自主、灵活地选择相应的专业就业模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程主要采取“1+1+2”、“2+2”或“3+1”等方式。

2)实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更多地纳入主辅修、双专业、双学士及后本科的继续教育(包括培训、进修)阶段。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程主要采取“4+1)、“3+1+1”、“3+2” 等方式。

3、提出了经济类本科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方案。

1)提出了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总体模式,即实现4大课程板块、若干专业方向模块、2大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实施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改革,必须构建与此相适应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即更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其基本原则是:按照“学程分段、专业分流”的改革要求,整合基础,优化课程,科学设计的思想,构建经济类本科专业公共课、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4级课程平台(或称课程板块),使学生在完成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再依据社会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确定其发展的专业方向。

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与课程优化的总体构想是:实现4大课程板块、若干专业方向模块、2大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4大课程板块是:公共课板块、基础课板块、学科基础课板块和专业方向课板块。若干专业方向模块依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资源确定。2大课程类型是: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此基础上,设置各板块的主要课程。按照这一总体构想模式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可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学改革要求,加上“重实践”的要求完成后,可以比较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全面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

2)提出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目标:“更新内容,提高水平,减少学时”。教学内容更新是要做到删减压缩,一是要删去现有的教材中陈旧的内容;二是删去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三是根除对学生做人、成长、成才发生误导的内容;四是每门课程内容做到少而精,真正体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宽其知识面。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新技能和新方法,并使之与已有的经典内容融合并渗透,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指定广泛的参考书目和资料让学生课后阅读和开展研究讨论,拓展和延伸课程内容;三是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要增加专业技能性的内容和定量分析内容,消除主要专业方向课程的抽象、空乏和不实的弊端。减少学时是要求从整体上压缩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要求教学做到提纲挈领,解决基本问题,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和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题组完成了91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和28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建设规划,用于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

3)提出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建议。课题研究指出要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处理好教与学的“主辅”关系,广泛采取“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提出要积极有效地推广“教一、学二、考三”教学模式。即精讲、多学和泛考。所谓“教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讲授本课程的主体内容、重点、难点、新成果及前沿动态,摒弃教学内容上的杂、乱、全,教学方法上的满堂灌,做到少而精和启发式,同教授学生通过自学广泛摄取知识及融会贯通、运用知识的方法。所谓“学二”,是指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在掌握课程基本原理、知识、技巧的基础上,增加学习内容,扩大学习范围,拓宽知识面,其方式主要是自学。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超出教材精华知识的12倍,并且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作业、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消化和交流,引导学生把课堂讲授与自学的知识联结、融通起来,综合运用于分析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督导和管理,避免放任自流和盲目性。所谓“考三”,是指拓宽课程考核的内容范围。除了课堂讲授外,还要把自学内容也纳入考试、考核范畴。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考试与考核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精度以及关心、解决与课程相关现实问题的程度。因此,“教一、学二、考三”教学模式的推行,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在“农业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实施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4、提出了经济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的方案。即以 “531作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的原则(“5是实践教学分为5种类型: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研发实验、情景模拟实验、专业社会实践。“3是人才培养目标分为3个层次:全面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努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是遵循一个宗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共同提高),建立了“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经济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了经济类本科专业的“专业认知、实境模拟、见习顶岗”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若干针对性措施。

三、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1、提出了“以经济类为主、加强管理类、多向开拓”的教学改革思路,强调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融合,使培养的人才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以实现培养应用与创新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2、在实施“更新内容,提高水平,减少学时”教学内容目标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教一、学二、考三”的创新性教学改革模式。

3、提出了经济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的“531原则,建立了“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了“专业认知、实境模拟、见习顶岗”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4研究与应用相结合。课题采取了边研究、边应用,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的务实性研究方法。运用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指导各项教学改革,并付诸实施,然后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篇,总结交流了教改经验。

2、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已在2006级经济类专业中应用,并在全国农经学科院长和全国经济学院院长联谊会上介绍后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3、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完成了91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和28门主要基础课、专业课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对“教一、学二、考三”教学模式进行了经验总结和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4、结合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等建设工作,加强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构建了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实施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5、成果应用于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教改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实践效果明显。2005年来,共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奖的数量和水平逐年增加,在校生每年都有70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五、国内同类研究概况

根据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查新检索中心报告,课题研究提出的经济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更新与课程优化的总体构想、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目标、“教一学二考三”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专业认知、实境模拟、见习顶岗”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及“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等,均未见相同或者类似报道。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在国内尚属首次,其研究水平正如湖北省教育厅专家委员会鉴定为“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