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建设 >> 教学成果 >> 正文

[教学成果国家级]农业高校农经管理主要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研究

信息来源:【教务科 】 更新时间:【2009-03-23 00:00:00】 阅读:【】次

成果名称:农业高校农经管理主要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研究

成果完成人:曾令香  许家林  黎东升  张华林  罗斌

获奖等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时间:2001

 

一、成果主要内容

    本项目研究是为了探索21世纪农经管理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及与目标、要求相一致的主要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基本模式,构造以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为起点,以课程结构体系为骨干,以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为支撑点的新的教学体系,形成可操作性的成果。这一成果可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农经管理教育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影响,奠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跨世纪人才需求的主要课程内容与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开拓性的指导作用。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简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21世纪我国农业高校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主要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方向

课题组进行综合研究后,就三个方面提出了见解。一是关于农经管理教育在“纯农”、“近农”、“非农”等三个方向的选择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运用辩证的观点,提出了“应在保持‘农’的本色基础上向‘非农’方面拓展,即向与‘农’紧密相关的工商业和生态系统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这种“以农为本,多向开拓”的思路既突出了“农”的基础地位,反映了现实的客观需要,保持了农业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又符合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方向和学生就业的要求,揭示了农经管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能够在认识和观念上克服现阶段我国农业高校农经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上的模糊认识和混乱状态。二是明确提出了新世纪我国农业高校农经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基础厚实,知识面宽阔,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广泛适应性、开拓性的现代农业经济及其相关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一目标与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和其他兄弟院校研究成果基本一致,此外,加进了“开拓性”三个字,这是针对北大、清华等校本科生在读书期间或毕业后自己创业办公司的事迹提出的,旨在引导学生要在社会中积极地去自主地创造就业岗位(除自己就业外,还可吸纳他人就业),而不只是消极地去向社会寻找观成的就业岗位。虽然前者只是凤毛麟角,后者是绝大多数,但提倡前者是必要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三是提出了新世纪我国农业高校农经管理主要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拓宽加深基础知识,培养和增强学生潜在能力及发展后劲,增开、加强体现专业本质和特色的农经管理课程;第二,新开设与“农”相关的非农(农产品加工、营销)和生态科学课程;第三,开设一些直接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性分析研究的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和结构应该说是符合新时代要求和科学、合理、可行的。

(二)找出了现阶段我国农业高校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是用所确定的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方向,分析、研究和衡量现实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经管理教育的实际状况,找出了在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改革思路方面还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市场观念薄弱,“纯农”、“近农”、“非农”的辩证关系认识不清,“以农为本,多向开拓”的改革思路未形成等问题;在教育和教学方式上还不开放,存在关门教学、学生读死书,脱离实际,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交叉重复,反映新理论、新知识、前沿动态不够,特别是砍掉了一些反映农业高校优势和特色的农经类和农业技术类的课程等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实现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化,启发式、讲座式的教学方法还未普遍采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还未普遍应用等问题。相对于报刊上已发表的零星的教研文章,本课题对上述问题综合概括得比较全面系统,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这为提出改革措施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因此,找出问题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弄清前进和发展中的障碍因子,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改革措施,把高等农业院校农经管理教育推向新的台阶,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的要求,而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成就。

(三)提出了我国农业高校农经管理主要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基本构想和主要措施

一是提出了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总体构想模式,即“四大课程板块、六大专业方向模块、两大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四大板块是:公共课板块、基础课板块、专业基础课板块、专业方向课板块;六大专业方向模块是:农业经营管理(包括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两个方面)模块、财务会计模块、乡镇企业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财政与金融模块、资源与环境保护模块;两大课程类型是: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各板块的主要课程。按照这一总体构想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后,可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学改革要求,加上按“重实践”的要求完成系列实践教学任务后,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全面达到教改的目标。

二是提出了主要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目标,即“更新内容,提高水平,减少学时”。在这一总体目标下阐述了“删减压缩”现有课程教材中交叉重复和不适宜的陈旧内容,需“更新提高”的内容和适宜的课程教学时数。在作了这些改革后农业高校农经管理主要课程教学内容是符合新世纪的要求的。

三是提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建议,课题研究提出要采取相应具体措施。跟上时代的步伐,应用研讨交流式、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媒体等教学手段。特别是提出要积极有效地推广“教一、学二、考三”的崭新教学模式,并在专业基础课《农业经济学》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实施探讨。这一模式若能全面推广,农业高校农经管理教育的一些陈规陋习将会得到比较彻底清除,从而具有明显的新时代特征,教学水平和质量亦将大大提高。

上述成果在湖北农学院经贸系系统应用后收到较好的效果,并在全国有关会议上初步宣传、介绍后,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创新点

(一)所提出的“以农为本,多向开拓”,即在保持‘农’的本色基础上向与农相关的工商业和生态系统方面拓展的改革思路,能够从认识和观念上克服现阶段我国农业院校农经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上的模糊认识和混乱状态,解决既要拓宽专业口径,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又要保持农的本色的矛盾,具有普遍意义。

(二)既全面又有重点地揭示了农业高校农经管理课程内容与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了揭露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求得提高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

(三)所提出的“四大课程板块、六大专业方向模块、两大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和“删减压缩、更新提高”的课程内容改革举措,以及实施“教一、学二、考三”的崭新教学模式和采用启发式、研讨交流式、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方法、手段后所形成的带规律性的举措,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四)采用了与学科和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的务实性研究方法。

三、应用情况

    课题在作一定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研究成果在湖北农学院经贸系进行了系统应用,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1.以阶段成果和总体成果为指导于1997年底和1998年底两次修改的教学计划投入使用后,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是突出了“以农为本”,在所选定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会计与学会计电算化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中,均开设了《农业技术概论》、《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业统计学》、《农业生态经济学》、《畜牧概论》等六门“农字”类的课,使学生学到了最重要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经管方面的理论、原理、知识和技能;二是实现了“多向开拓”,通过所设置的《工商管理学》、《农产品贮藏加工》、《市场营销学》、《财政与金融》等系列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到了多种与农相关的“非农”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学生心境开朗,反映很好;三是加强了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适应了时代和学生的要求;四是适当减少了必修课和较大幅度减少了限选课,大幅度增加了任选课,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自主权和学习的空间、时间。

2.以总体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更新内容、提高水平、减少学时”的目标和举措为指导,于1998年底全面修改的课程教学大纲(31门课),删除了课程中交叉重复和陈旧的内容,加进了改革中形成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达到了少而精的要求,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3.指导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会计学基础》1997年底被评为省级优质课,受到省的嘉奖;《农业经济》和管理学学科被评定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会计学学科被评为院级优秀学科;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农业经济及管理”有望通过最后验收,课题研究成果在这些方面起了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4.按方案中“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和课程调查,1997年以来学生提供了近400份调查表格和调查报告,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一是“教一、学二、考三”教学模式,在《农业经济学》中运用取得成效后,推广到管理学和会计学等课程教学中,加大了学生自学的力度,加上选修课大幅度增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树立起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加强。1997年建立了72座现代化模拟实验室,电教室微机从1997年以来逐步增加了80台,图书资料也大幅度增加,基本具备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的条件。

()研究成果在湖北农学院宣传推广后,对其它专业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各专业都进行了修改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深化改革的工作。

()成果中的有关调研资料和“教一、学二、考三”的教学模式应用情况以及管理课程专题改革的作法、成果,分别在1998年、1999年全国农业高校经济贸易学院、系院长、主任联谊会上和全国管理课程教学研讨会上初步交流和简要介绍后,引起了一定反响,有原上海农学院、原海南热作主院和山东莱阳农学院经贸系系主任索取资料、询问具体操作,表示愿意在教学实践中借鉴和应用。

()本项目研究过程中在国家级刊物(3)和省级刊物(9)发表的论文,多为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的结晶,得到了社会一定程度的承认,对有关领导机关和实践教学工作者起到了一定的决策咨询及影响作用。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全面系统的同类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本课题成果可与南京农大经贸学院主持完成的类似全国性课题成果一起在全国推广、应用,将对我国农经管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