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建设 >> 教学成果 >> 正文

[教学成果省级]农学专业教学计划及系列课程设置的研究

信息来源:【教务科 】 更新时间:【2009-03-16 00:00:00】 阅读:【】次

成果名称:农学专业教学计划及系列课程设置的研究

成果完成人:余泽高  张祖新  李亚男  顾正清  胡桂香

获奖等级: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获奖时间:2001

 

一、成果主要内容

本项目经过两年多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了新型农学专业人才必须满足现代大农业的需求特点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农业人口多且比较分散,发展不平衡,由此构成了对农科人才需求的特点是低重心、小批量、多类型、新岗位、高标准。

低重心。要求毕业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乐意下基层、到乡镇、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到比较贫困的地方去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应用工作。

小批量。地方农业院校传统的农学专业办的时间长,培养的毕业生较多,现在仍然需要,但每年需要量不是很大,而且人员变动频率大,传统的农学专业需要改造,服务面要扩宽,应增设与产生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新的农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培养适量的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产前、产中、产后及管理等方面所急需的人才。

多类型。就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而言,各种可能的岗位都有,主要为技术应用型(到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种子生产等)、技术管理型(到乡镇农业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科技创造型(到省、地、市等农业部门工作或考研深造)

新岗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研和农业企事业单位出现了许多以前所没有的新岗位,其中大多又属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如毕业生直接进行土地集约化承包自主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等。

高标准。当代科学呈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随着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毫无疑问,对新型农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要求很高,要求他们基础厚实、知识广博、素质好、能力强,既有一技之长的看家本领,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择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很强的适应能力,而且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有机结合,在变迁的岗位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农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的研究

根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走与工农结合、与实践结合的成长道路,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人才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得到发展”。“未来高等农业人才必须是‘道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并且具有“五大能力”(观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明辨政治上大是大非的能力,独立学习、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实验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创造能力)。根据上述精神和原则,农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成为“基础厚实、知识面宽、重视实

践、强能力、素质高”的人才。

1. 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开拓创新、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及联系群众、严谨务实作风,遵纪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牢固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学农、爱农、立志兴农。

2. 身心素质

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卫生、军事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有强烈的自立自强意识,不怕困难和挫折,意志坚强,身体健康。

3. 文化素质

掌握汉语、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强烈的民族精神,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审美能力。

4. 业务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掌握农业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以及作物栽培与耕作、遗传育种、土壤与施肥、植物保护、经营管理等科学技术,能胜任农作物生产和育种、种子生产与检验、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农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为:  

1)《化学类(含无机及分析、有机、生物化学、农业化学等),植物学、现代农业物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

2)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作物(含特用植物、药用植物)栽培与耕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3)农业生态、作物遗传育种和种子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4)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技能。

5)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翻译与阅读专业书刊、进行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

6)掌握计算机原理、应用技术与操作技能。

7)作物病虫害防治理论和技术。

8)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组织及农业技术开发、推广的知识和技能。

9)生物技术一般原理和基本技能。

以上知识和能力,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其深度与广度亦有差异,视专业方向而定。

(三)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的研究

课程设置应按照“基础厚实、专业口径拓宽,重视实践教学,增设人文、社科、管理课程,加大选修课比例,整体结构优化”的原则,建立系列相关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从而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根据以上原则,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用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课程设置。通用课包括必修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70%左右),公共选修课(占总学时的10%)。本专业各个专业方向此类课程设置均相同,占总学时的80%左右。专业方向课即专业方向的必修课,一般占总学时的10%左右。专业方向选修课即某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一般占总学时的10%左右,此类课程分为通用专业选修课,即农学各专业方向都可选修的课程,另一种某专业方向的特定选修课。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分普通农学、遗传育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行政管理、土壤与植物营养、特用作物六大模块。

农学农业公共课为780学时左右,占总学时28.9%;通用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为1130学时左右,占总学时的41.1%左右;以上两类课程占总学时的70%左右;专业课为270学时左右,占总学时10%左右;公共选修课为270学时左右,专业选修课为270学时左右,各占总学时的10%左右。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人才培养方式

实行按专业招生、管理和培养,按需选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入学后第14学期完成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58学期完成专业方向教育,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人志愿选择1个专业方向,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选择几个专业方向,并完成所修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以及毕业论文,同时,学生也可以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跨学科选学辅修专业课程,达到规定的要求,一般为79门课程,450500学时,则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2.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主要教学环节的计划,决定着教育、教学内容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全面合理地安排专业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生产劳动以及课外和校外活动等,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施工蓝图。

1)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配

学生四年全学程在校时间为20l周,理论教学时间为118周,实践教学为34周,其中教学实习5周,公益、专业劳动4周,社会实践4(安排在假期进行),毕业实习与生产实习21(2周安排在假期进行)

2)各类教学活动安排

全学程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总学时为2700学时,其中讲课2025学时左右,实验675学时左右,各占总学时的75%25%左右;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1890学时左右,占总学时的70%左右,专业课为270学左右,占总学时的10%左右,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包括通用专业选修课与专业方向选修课)540学时左右,各占10%左右。

3)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而实践教学是贯彻这一方针的重要教学形式的方法,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有力措施和保证,根据农业科学应用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等农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不仅起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际生产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掌握信息的能力,还起着转变学生思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等重要功能。

①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专业与生产劳动、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综合实习(全周期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每一教学环节制订教学大纲,在具体内容、时间安排、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成绩考核等方面做出规定。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规律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全学程不断线,各实践环节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达到最佳效果。

②实行全周期实践教学

80年代末期,我院在总结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全周期实践教学模式并在农学专业首先实施。本课题组认为所谓全周期实习是指以一种或几种农作物完整生长周期为载体进行生产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亲自经历一个完整的作物生长发育、成熟、收获全过程,开展生产劳动、科研活动等,从而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向上的认识论循环周期,从而全面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具体作法是:

12学期开设劳动与农事操作课,由实践丰富的农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农事操作,使学生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动态、田间管理有一个初步认识,促进学生接触生产、了解农业操作技能并巩固专业思想。

34学期学生种植试验田、丰产田,进行生产科研技能的训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物发育进程的观察、记载等,初步了解作物生育进程、营养诊断,有针对性的实施主要栽培管理措施。

57学期学生选择指导研究项目的一个内容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全面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 

8学期通过在生产第一线毕业实习,不仅使学生对全学程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可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生产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适应性,全面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五)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必须在课程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为此,我们组织制订了农学专业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计40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大纲。

二、创新点

(一)提出了合格农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四大素质(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整体优化组合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提出了农业专业多个方向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三)组织制订了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

三、应用情况

(一)98级农学专业本科生已按本成果的教学计划实施,现正执行了5个学期(15学期)教师与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农学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具体,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可操作性强,达到了整体优化的效果。

(二)已制订的课程教学大纲被广大教师用于教学,由于课程教学大纲删除了过去教学中成就的内容,避免了课程间相重复的内容,反映了学科的最新成果,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