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政策法规及理论研究
成果完成人:华北庄 徐金燕 刘纯朝 黄义武 马成松
获奖等级: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时间:2005年
一、成果主要内容
本项目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于2000年8月正式批准立项,2000年10月正式开始研究。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和实践,2003年底全部完成了研究任务,各项研究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于2003年12月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结题验收。
该项目从合作教育的理论、合作教育的模式、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在广泛调研和进行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总结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模式的突破、一种教育的创新等基本理论要点。
1.观念的转变。适应一场社会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在国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逐步发生变化时,不从教育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真正树立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必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落伍。合作教育必须从思想和观念上转变,改变传统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探索新的改革和发展之路。
2.模式的突破。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规律,之所以合作教育最先在工科院校引入试行,是因为工科人才的培养与理科和文科人才的培养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性环节。合作教育对于这种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实习任务,而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者开始考虑把这种工作实践与今后的就业结合起来。因此,突破原有模式而探求新的模式就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
3.教育的创新。合作教育的出现,它的意义除了说明一种教育模式的突破外,它还反映了一种教育的创新。因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上、在组织运作上,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创新。
(二)在合作教育的内涵、目标与模式、运行机制、环境建设等方面在理论共识上实现了的四个突破。
1.提出了合作教育的定义以及与其它概念之间关系的问题。通过试验,大家提出了一些疑问,这与我们过去开展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有些什么区别?这与国家提出的开展产、学、研合作又有些什么区别?这就是合作教育吗?由此而来,大家提出了究竟什么是合作教育、以及它的定义、概念与内涵的问题。所谓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适当安排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工作经历,学校、社会、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方式。
2.提出了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问题。提出机制问题的背景主要是从事物发展角度来考虑的。一是要推广到面,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二是要持续坚持和发展,维持这种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持续不断地运行机制是什么,不应该是老停留在试验阶段。
3.提出了合作教育的目标与模式问题。合作教育既然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对人才培养来讲,一届一届的持续下去,周而复始。这种重复必然是一种方式的重复,这种方式就是模式,应该有一些基本的、适合于我国高校的合作教育模式。
4.提出了合作教育的社会环境、政府对合作教育的支持问题。思想活跃但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来不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掀起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高潮。这一决定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给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989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更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正是得到了这种适宜的土壤,为合作教育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在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合作教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总结出了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1.按教育层次划分。(1)本科合作教育模式: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同培养大学本科生;(2)研究生合作教育模式: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博士等等;(3)专科生合作教育模式: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同培养大学专科生。另外,还有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等。
2.按工读学期划分。(1)“3+
1
”
模式。3
年在校学习,1年生产实践;(2)“3+1+
1
”
或“3.5+1+
0.5
”
或“
311
”
模式;(3)“三段式7+
1
”
模式;
3.按合作的紧密程度划分。(1)松散形式。松散形式,主要是各方根据需要进行非固定的合作;(2)混合形式。混合形式或称其为半紧密形式,是相对于松散或紧密形式而言的;(3)紧密形式。紧密形式的合作教育,实际上是高校和产业部门紧密地结成一个实体。
4.按工读结合的时间划分。(1)全过程结合模式。“工学交替”就属于这种形式;(2)后期结合模式。学生一般先在校进行三年的课程学习,第四学年安排半年或者一年到企业工作,再返校学习半年或者一年;(3)见习期结合模式。在完成大学的课程学习后,先落实学生的工作单位,利用学生在用人单位和见习期安排合作教育的工作学期,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双方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形式有“4+
1
”
、“7+
1
”
、“9+
1
”
等。
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研究和比较,本项目系统地开展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出发,我校确立了“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并在部分专业之中成功实验了这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总结经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在部分专业中总结并成功试验了“工学交替”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四)通过对学校(含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和政府等合作教育要素的分析,提出了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
1.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提出了建立政策法规导向的政府参与机制、建立规范的人才市场选用机制、建立注重工作实践经历的大学生报考学校,选择学习,就业导向的机制、建立优胜汰劣的大学办学机制等运行机制。
2. 形成配套的管理模式
构成了“建立机构、密切合作、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互利互惠、讲求效益”的运行程序;构建了“一个依托(以厂校合作为依托)、两个延伸(学校课堂向社会课堂延伸,校内实践向校外工程实践延伸)、三个有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企业的科学技术进步)、四个步骤(实现双边合作,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基地,指定合作双方导师,采取工学交替模式)、五个环节(计划与管理,组织与实施,考核与检查,评价与总结,奖励与表彰)”的运行管理模式;形成了“完善机制,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政策倾斜,制度保证”的三个有效的保障机制。
(五)提出了关于制定产学合作教育政策法规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构建合作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依据;政府支持、学校和企业的共识是构建合作教育政策法规的关键所在;以纲领性立法为核心是构建合作教育政策法规的的结构形式。从总则、基本制度、组织机构与实施、投入与保障措施、评估与奖励等五个方面,拟定了可供上级主管部门参考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议的基本内容及实施建议。明确了国家宏观的政策法规、面向高等学校的政策法规、面向企业和科研部门的政策法规、面向大学生的政策法规等内容。
(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撰写研究成果报告或总结交流材料5份,撰写专著《合作教育理论初探》1部(即将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拍摄产学合作教育电视专题片1部。在部分专业中开展了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增强,整体办学实力有较大提高。
二、创新点
(一)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合作链”、“人才供应链”、“目标驱动”、“政策驱动”、“利益驱动”和“复合驱动”等理念。
(二)系统地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试验了工学交替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形成了“建立机构、密切合作、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互利互惠、讲求效益”的运行程序;构建了“一个依托、两个延伸、三个有利、四个步骤、五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完善机制,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政策倾斜,制度保证”的三个保障机制的管理模式。
(四)提出了建立政策法规导向的政府参与机制、建立规范的人才市场选用机制、建立注重工作实践经历的大学生报考学校,选择学习,就业导向的机制、建立优胜汰劣的大学办学机制等运行机制。
(五)提出了关于制定产学合作教育政策法规的意见和建议,并拟定了可供上级主管部门参考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议的基本内容及实施建议。
三、应用情况
本项目是在我校多年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究,因此,本项目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研究方法,既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又形成了较多实践成果,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具备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该研究成果曾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在进行了交流,受到教育部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认可。教育部专家组在对本项目进行结题验收的时候是这样评价的:“该项目在理沦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推动了学铰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撰写研究成果报告或总结交流材料5份,专著1部,拍摄产学合作教育电视专题片二部。该项目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实施的校内外环境、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将理沦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在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该项目先后在我校土木工程、石油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进行了三轮推广应用,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方面均取得明显的效果,使得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我校被国内公认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先后在石油高校和国内其他部分高校进行推广和交流,也取得一定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