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建设 >> 教学成果 >> 正文

[教学成果省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来源:【教务科 】 更新时间:【2009-03-16 00:00:00】 阅读:【】次

成果名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张光明  刘绍平  刘纯朝  陈建明  徐秀廉

获奖等级: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时间:2005

 

一、成果主要内容

本项目是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200010月正式立项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和实践,2003年底全部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于20047月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验收鉴定。

自立项以来,项目组按照“认清形势,找准问题;转变观念,精心设计;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研究思路,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完善的原则,从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校内教学工作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和显著成效,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从研究和实践出发构建了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教风与学风建设、激励奖惩机制、政策与制度体系7个方面构成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二是从教学工作例会、教学工作检查、教学督导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听课考核系统、评价考核系统、毕业生质量调查等7个方面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制定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又要严格质量标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起反应灵敏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

(二)建立了立足于日常教学管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实施方案

1.根据归因理论,按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7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和实践,构成了18个方面的运行管理体系,并通过具体工作的实施结果和成效来检验教学质量。

2.根据信息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按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7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构成了20个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各种教学质量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信息交流和反馈的闭合式调控体系。教学管理部门把通过以上渠道收集到的大量的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加以综合、分析与处理,再把各种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向有关对象进行反馈,以便得到整改和提高。

(三)研究和实践了多层次的校内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本成果从教学管理过程的四大环节“计划——实施——评价——总结”入手,按照目标性与合理性相结合、完整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校级教学工作评价、院(系)教学工作评价、单项教学工作评价三个层次的校内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及实施方案,实施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专业建设评价、院(系)教学工作评价。整个评价体系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四)取得了系列实践与应用研究成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质量监控和校内教学工作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学校专业结构得以优化,人才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以石油为主体的一批主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较大优势,已有“资源勘查工程”等4个专业被批准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一批新办本科专业也通过省、校的评价,全部达到合格标准。本科毕业生的质量有了充分保证,近几年,我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增加,达到20%以上,部分主干专业达到6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率达到86%,主干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二是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课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我校先后进行了四批课程的重点建设,已建成10门省级优质课程和36门校级优质课程,《沉积岩石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2002年省教育厅对省级优质课程的复评和听课检查中,优质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专家组的普遍好评。三是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中,我校参赛队多次获奖。实践教学环节的优良率均在60%以上,毕业设计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比例逐年上升,近几年分别为80%89%92%四是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深入,取得多项优秀教学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五是规范了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全面修订和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研制并形成了规范化信息管理系统,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工作评价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形成了自我诊断、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机制。

(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项目开展期间,项目组成员先后在《中国高教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二、创新点

(一)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和探索了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及实施方案。形成了与政策和制度配套的激励机制、督导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毕业生质量调查与监测的跟踪机制。

(二)按照系统性原则和过程管理的原则,建立了校级教学工作评价、院(系)教学工作评价、单项教学工作评价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的校内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及实施方案。

(三)全面实施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专业建设评价和院(系)教学工作评价,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开展了配套的系列课程建设与评价、优质课程建设与评价、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新办专业建设与评价、品牌专业建设与评价,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教学研究立项与评审验收等工作,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取得了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研制并形成了规范化信息管理系统,规范了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在教学质量监控和校内教学工作评价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自我诊断、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机制。

三、应用情况

本项研究成果是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个监控和评价体系在我校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进行了反复实践,其研究和实践的效果明显,为本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项成果可适用于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评价,具有良好的推广运用价值。

(一)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自199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价以来,我校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每学期三次的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每学期都有工作计划、工作安排、工作重点和工作总结。如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参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学生达15万人次之多,评估覆盖面达在职教师的95%;督导员深入教学第一线,以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重点进行听课达800多节次,针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这是我校开展得较早的一项教学评价,从1990年一直坚持到现在。我校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直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学管理人员评价三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期一次。评价指标体系已经过三次修订,更加科学合理,可操作性更强。

(三)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自1998年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价以来一直坚持到现在,在每次毕业设计期间,我们坚持抓好一个“完善”(完善毕业设计的教学文件)、两个“加强”(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指导)、三次“检查”(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四项“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资格,严把选题关,严格论文评审和答辩程序,开展毕业设计质量评估),注重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四)课程建设评价。我校先后进行了四批课程的重点建设,已经建成18门省级优质课程。在2002年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对省级优质课程的复评和听课检查中,专家组对我校省级优质课程听课优良率在85%以上,优质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专家组的普遍好评。在2003年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中,《沉积岩石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等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其中,《沉积岩石学》作为湖北省属高校推荐的精品课程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在复评中入围。今年上半年,经过校内专家评审,学校审核通过,《高等数学》、《光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等16门课程已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其中有三门推荐为省级精品课程。

(五)专业建设评价。学校所有专业都于1999年、2002年、2004年三次按新的本科专业目录重新制(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2002年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属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对我校所有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进行了合格评价的自评,评价结果全部合格。2003年,按照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学校组织专家对20012003年增设的9个新增本科专业进行了校、院(系)两级的评价,评价结果全部达到合格标准,并有资源勘查工程等4个专业被批准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

6.院(系)教学工作评价。院(系)级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由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效果等四个评价要素、19个评价项目(含一个特色项目)组成。院(系)教学工作评价每年进行一次,评价结果与院(系)的奖惩挂钩,通过评价,使各院(系)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效的促进院(系)更好的推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由此可见,在我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反复实践,强化了教学质量意识,规范了教学管理,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形成了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效果显著。实践证明,该成果具有较大的推广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