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 正文

长江大学2004年教学工作总结

信息来源:【教务处 】 更新时间:【2005-03-14 00:00:00】 阅读:【】次

合校以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教务处认真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和《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工程"的通知》(鄂教高〔2003〕20号)文件精神,在各院(系)的齐抓共管、紧密配合下,通过组织指导、质量监控,实现了教学工作的平稳过渡,日常教学秩序稳定,教学管理及运行规范有序,较好地完成了2004年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现将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教学工作指导思想明确 针对学校规模扩大、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教务处提出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顺关系,确保秩序;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升水平,开创新局面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育观念转变的先导地位不动摇,真正把本科教学工作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 (二)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讨论活动,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 教务处通过校报、校园网、长江大学教学简报等多种媒体,通过召开各 院(系)主管教学院长(主任)会议,开展教育思想、教学管理理念的研讨、宣传活动,重点组织开展了以"转变教育观念,推进学分制改革"为主题的学校教学工作研讨会,为我校学分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教务处依据科学的原则,组织制订了2004级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2004年度有51个项目被确定为校级教研项目,有11个项目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研项目,组织专家对2000年以来完成的59项教学研究项目进行了结题鉴定,有22个项目通过鉴定验收,37个项目予以结题处理。并经各单位推荐,校教学委员会评审通过,从2000年以来完成的85项教学研究项目中评选出48项教学成果授予长江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项。同时推荐35项成果申报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根据省教育厅的公示,我校有18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第一,全省高校第四。 (四)教学基本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1、专业建设。2004年组织推荐报批了2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遴选了11个本科专业作为校级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先后对我校2003、2004年新办的12个本科专业,2004年11个校级重点专业的建设规划进行了论证。组织申报了7个新专业,其中有4个专业已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 2、课程建设。组织遴选了3门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确定了首批16门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并组织专家对省、校两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进行了论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以促进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课程体系、内容、方法的改革。 3、教材建设。组织开展了长江大学首批教材立项建设工作,经评审确定对26部教材给予资助建设;在教材的选用上,强调质量意识,要求教师优先选用国家和省部级获奖教材、近三年出版的统编教材和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做好教材的使用计划,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加强教材采购各环节管理,保证教材及时到位。 4、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包括院(系)库、专业库、班级库、学生学籍库、教师库、课程库、教室库等7个信息库,实现了各院(系)和教务部门数据交互,实现了教学管理信息的分散采集、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和自动化处理。教务处还组织开展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培训班,推动了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教务处也制作了功能较为完善的教务管理网页,为尽快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务处组织制订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考试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并依据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切实做好本科教学工作的发展规划、质量监控与评价和组织、协调工作。 (五)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1、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大学生教学评估委员会制度。学校从各院系推荐的人员中遴选出26位教学委员会成员;聘请了27位长期从事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实践经验、在教学和学术上有一定成就、在教职工中有较高的威信,为人正直,能秉公办事,敢于发表意见,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教授组成督导委员会;确定了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员各1人;选出了覆盖全校各个院(系)的30多名大学生评估员。实现了教学委员会对宏观教学管理的指导,教学督导员对全校的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教学信息员对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大学生教学评估委员会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 2、加强了听课和教学检查制度。教务处通过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教务处还加强对全校教育实习、临床医学实习等各类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与管理,按照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做好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健全、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和管理工作,做到了事前监控、过程监控、事后监控。 3、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务处制订了《长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长江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估表》(分教师用表和学生用表)等,将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结果作为院(系)教学工作年终考评的依据,促进了院(系)加强教学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强化教学目标管理与过程监控,确保本科教学质量。 (六)教风、学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开学及期中教学检查发现,我校绝大多数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准备充分,内容充实,教学认真负责,教学秩序运行正常。教务处重点开展了对青年教师进行评教、公开课、观摩课、讲课比赛等活动,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2003~2004年长江大学教学质量奖的评奖工作,共有114名教师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在学风建设方面,教务处通过加强考务管理,并与有关部门配合,共同组织好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四、六通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研等各类考试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考风、学风建设。2004届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通级率超过60%,毕业设计(论文)参加答辩的学生总人数6418人,其中优秀811人,占12.6%,不及格83人,占1.3%(含部分延期答辩学生)。2004年我校大学生在全国各类大赛中多人获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省二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1项。在"21世纪·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外语演讲比赛中,获得南方组2等奖1项。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奖中,有49名学生获得一等奖,77名学生获得二等奖,23名学生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6人获奖。 二、严格工作规程,全面履行了工作职责 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通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全面履行了工作职责。在招生、学籍管理、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教务处也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部门做好相关工作。还配合研究生处做好研究生整体办学条件评估及博士点的申报工作,配合招生注册处做好2004届毕业生的离校工作。教务处还积极参加校工会组织的活动,组织工会成员热情参加"爱长大、爱校园"的踏青活动、男子篮球赛、趣味运动会、学跳"巴山舞";配合学校精神文明办,总结长江大学教学工作及教风学风建设的成效等。在湖北省教育工会为庆祝第20个教师节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举办的湖北省高校首届 "教工杯"文艺调演中,教务处周琼、刘月华代表学校参赛,她们合演的节目《凤舞东方》获得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通级考试组织工作中,教务处因工作出色,被省考试院评为先进单位,处内2位老师也被评为先进个人。 教务处依据工作职责,遵循高质、高效的原则,制定了明确的各科室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共制定了22项工作程序,并将工作程序上网公布,汇编成册,发给有关单位。此外,教务处还制定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标牌,明确各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激励、要求各工作人员严格履行职责,努力工作。本年度教务处各科室工作人员严格依照工作规程办事,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讲原则,按制度办事,没有发生违规现象。无论是在评审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品牌专业,还是在评定教学质量奖、青年教师讲课评比等各项工作中,教务处都采取民主评议,请监察处监审的形式进行,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不明确,没有一个整体规划, 专业的适应性、灵活性不够,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不高,专业结构虽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但还没有真正达到优化。 2、现行的学分制还是学年学分制,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等方面没有选择权,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实践教学的模式单一,实验室实验设备不足、陈旧已成为制约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4、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 5、教学研究和教研室活动比较薄弱,以老带新,研究教学法,苦练基本功等良好风气有所削弱,部分青年教师或责任心较差,或教学能力较低,教学效果不好,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够。 6、考风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弊现象严重;任课教师和监考教师不能严格要求,降低标准,监考不严,甚至"放水";管理不到位,考场巡视人员少等是造成考风问题的主要原因。 7、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四、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将突出重点专业,加强新专业,兼顾一般专业,力争建成一批省校级品牌专业。加大对文科专业资料建设及数学类、物理类等基础学科专业的建设。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制订专业建设规划。 2、课程建设,突出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精品课程上网工程,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从有利于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规范课程管理;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政策,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努力实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授课,使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并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建立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重点支持一批有特色的教材的编写。 3、实验室及基地建设要统一规划,重点投入,分批建设;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做到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改革生产实习,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考核。 4、开展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学科组等)的建设,教研活动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教研活动的开展要做到计划性、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要通过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落实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二)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与院(系)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学校负责目标管理,院(系)负责过程管理。建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等,使广大教师在各教学各环节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将有关教学管理制度编印成册发给教师学习、执行。 2、严格考试管理。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增加平时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 3、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对院(系)教学工作的监控与评估。 4、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进一步规范学生评教工作,增强学生评教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三)为迎接教育部2007年对我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做好宣传启动工作,使各单位、教职工对评估指标体系都有充分的理解;并针对指标体系加强教学工作各方面的建设;规范对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