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工程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成果完成人:刘昌明 许成祥 卢海林 姚金星 杨学祥 黄庆瑞
蒋元平 高 奇
获奖等级:长江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时间:2008年
“工程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是2005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项目。本项目主要由刘昌明、许成祥、姚金星、杨学祥、熊学梅完成,工程管理系的十几位老师,都不同程度的参加了试验工作。2005年7月启动研究, 2006年7月完成,2008年6月结题验收,现在正在工程管理推广应用。
一、研究目的、意义、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对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形势,探讨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模式。本研究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促进国际工程承包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调查研究、试验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研究了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走势、素质构成,研究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模式、方法、途径以及实践应用等问题。
二、主要研究内容
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建设工程公司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竞争,取得快速发展,年完成国际工程合同额由1981年0.59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406亿美元;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公司,也由1981年的1家扩大到2006年的49家,现有1609家企业具有对外工程承包资格。众多公司对外开展业务,迫切需要具有外向型工程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这种形势要求建筑高等院校,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对外工程承包业需要的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了国际工程承包业发展对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中国有49家公司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占22%,但完成的合同额却只占225家合同额的5.5%;而且,我国企业国际营业额的 81.8%集中在亚洲和非洲这些发展中地区,在欧洲和美国的市场份额仅占营业额的 2.9%和 1.9% ,这说明我国承包商还不能打入欧美的高端市场。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优秀的具有国际工程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外向型人才。而且本来较少的有经验的外向型管理人才,还在不断流失。这种局面,迫切需要建筑高校加速培养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2、研究了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项目组认为,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确立富有特色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贯彻一个方针,遵循两个规律,培养三种能力。”“贯彻一个方针”,就是始终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做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工程技术需求相结合,根据现代化建设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两个规律”,必须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设计教育模式和方案,按照人才成长的特点,设计培养目标,构建知识体系,安排课程模块;遵循经济规律,就是针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培养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三种能力”,就是要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学决策能力。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项目组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面向定位、规格定位、素质定位。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外向型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面向定位是:面向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人才需求,即以满足外向型建筑工程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主要目的,以培养适应国际工程市场竞争、项目管理的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规格定位是:培养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的具有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本科层次的人才;素质定位,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向型人才。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外向型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实践训练、运作机制、应用方式等。重点强化了2个模块,一是加大了外语能力及跨文化常识训练力度,第一年开设了大学英语综合、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语音等课程共550学时,重点培训学生的外语笔译和口语会话能力,讲解跨文化语境、法规、习俗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二是加强国际工程管理相关课程的讲授,主要是国际工程管理法规、国际工程市场分析、经济评价、招标投标实务、工程管理习惯等,以此构建一个造就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
3、研究了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培养外向型人才的基本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学习为主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长期留学型、短期进修型、合作培养型;一类是以实践为主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大致有互换博后型、客座研究型、外派专家型、工程承包型、游历养成型等五种形式。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归纳为以下2种:一是开办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班,采用“短期培训模式”,从具有国内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中抽选一部分,送到学校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短期培训班进行学习培养,主要是培养外向型工程管理知识,即国际工程管理常识、法规、境外工程管理实践经验,还有国际工程管理的语言培训等等,帮助学员了解国外工程管理概况,学习一些国外工程管理基本常识,为其参与国际工程管理打下知识基础;二是与大型对外工程公司合作,采用“实践锻炼”模式,抽调一些具有国内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送到国外参加工程管理的实际锻炼,让他们在境外企业或国内对外工程承包公司,从事工程管理实践,切身体会在国外进行工程管理的生活和工作,积累国际工程管理经验,提高国际工程管理能力和水平,成长为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项目组设计的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是:“1+3+工学交替”模式,即:用“1+3(第一年强化外语,后三年双语教学)”培养外语能力,用“双语教学”和“外教讲学”模式营造跨文化语境,用“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文化”陶冶国际工程意识,用“工学交替”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学交替”就是在校学习期间,在1个理论学习学期之后,安排一个暑期“工作学期”,让学生到国内外工程现场,进行工程管理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工程管理能力。
4、研究了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为了应用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项目组按照“1+3+工学交替”模式,从2005年9月开始,在工程管理专业05级2个班展开了试验。主要是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学校教育与现场锻炼结合。为了强化跨文化语言训练,项目组挑选留美博士开设工程管理双语课程,聘请外籍教师讲学;与中国中原对外工程公司、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培养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创造跨文化训练的环境和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项目组组织学生到工程公司现场,进行工作实践,参加工程管理活动,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成果创新点
本成果的创新点有三:
一是理论创新。把人才开发理论与国际化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了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包括外向型人才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素质特征、层次划分、培养途径等,并提出了培养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当“贯彻一个方针,遵循两个规律,培养三种能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品格”的三维立体素质结构,研制了培养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实施途径、试验方法等。
二是模式创新。在剖析培养外向型人才的现有基本模式基础上,设计了培养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1+3+工学交替”模式。 “1+3”即用1年时间强化外语训练,在后3年,用“双语教学”和“外教讲学”方式,培养国际工程知识和能力,重在营造“跨文化语境”,培养涉外交际能力,同时,与中国中原对外工程公司、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用“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文化”陶冶国际工程意识。
三是实践创新。项目组应用“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工管05级2个班进行了全过程试验,在强化外语能力训练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了3个暑期的“工作学期”,直接在工程公司施工现场,参加工程管理实践,获得工程管理经验。并按照此模式,举办了由24名学员组成的“中原油田工程管理人才培训班”,培训了适用人才。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查新检索中心检索(检索报告编号:2008-b22-898)报告认定:“所检文献中未见与课题委托单位提出的《工程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查新要点相同的研究报告”。
四、成果应用情况
从2005年9月起,项目组按照“工程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工管051、052班(84名)进行了试验, 82人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达到97%,26人通过英语六级,通过率达到31%;四级通过率比本专业前届和平行专业均高出15个百分点;有43名同学获得各种奖励243人次;35名进党校培训,占42%,27名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占32%;30人次获得学校三好学生和三好学生标兵;1人获得湖北省三好学生称号,4人次获得全国英语竞赛奖;课题组发表研究论文8篇,撰写出版5部相关教材;试验班同学已经利用3个暑假进行了“工学交替”生产环节的实践,获得了工程管理实践经验.在当前就业形势试验班学生中,有41名签订了就业协议,是平行专业的2倍。
项目组按照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中原油田举办了一个24人的培训班(生源为非土木工程、非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该班学员接受一年的外向型工程管理训练,刚结业回油田,就有11名学员被中原油田工程公司国际部挑选,出国进行国际工程管理。项目组正在工程管理专业其他年级运用该模式培养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
五、存在的不足和后续工作
本成果虽然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还有2点不足:
一是国际工程管理实景训练的落实有难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国外工程公司一次难以成建制接收学生现场实践;另一方面,学生集中3个月到半年时间出国,时间难以保证,也难以正好与国外工程需要吻合。
二是国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难以做到互惠互利,学校对工程公司的帮助显得无能为力,不利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本成果正在工程管理进行推广应用,力求扬长补短,不断改进,把这项改革继续推进,使之成为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人才培养的亮点和特色。
六、理论研究成果附录
为了完成课题研究任务,项目组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取得一些学术成果。主要是出版5部教材, 发表8篇论文。
5部教材:
1、刘昌明主编: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马驰副主编:工程合同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3、李文盛(3):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李文芳(6):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与投标报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5、姚金星副主编:土木工程施工,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12
8篇学术论文:
1、刘昌明:外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跨文化语言训练探讨,理工高教研究2008.05
2、王中 刘昌明:工程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8.02
3、刘昌明:从中国竞争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历程谈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筑高等教育2008.03
4、杨学祥 王中:针对工程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07
5、王中 陈柏宇 杨学祥:把握就业市场脉搏培育综合能力人才,卫生职业教育,2007.17
6、刘昌明:海外劳务经济模式研究——以菲律宾为例,亚太经济,2008.08
7、刘昌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外向型人才探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7
8、刘昌明:工程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石油教育2008.03